七一主題黨課:深刻領會弘揚中華文明重要論述的精神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直高度重視弘揚中華文明,多次發表重要講話。比如: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7年1月18日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2021年5月9日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2014年9月24日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等等。
關于弘揚中華文明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是立足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延續的血脈基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時代特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遠景提出的科學論斷,把傳承、弘揚、發展中華文明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中華文明進入了新的黃金發展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正在書寫中華文明史上的新篇章、創造新輝煌。
一、弘揚中華文明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文明與文化之間有著區別與聯系。文化是人類社會對于愚昧的否定過程。當人類學會創造第一片石器工具的時候,文化也就發生了。因此,原始先民所創造的,無論是簡陋的工具、稚拙的巖畫,還是神話觀念、巫術禮儀等等,都可以屬于文化??梢?,人類在有文字記載以前的一段十分漫長的時間內,就有了文化。我們把這個文化稱為“大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不同于自然的東西。在學理中,分為大文化和小文化?!靶∥幕笔侵妇駝撛祛I域的文化觀象,包含意識形態、價值觀、思想、信仰、教育、文藝、科學等。在探討“文化”與“文明”的關系時,更多的是采用“大文化”概念。
文明是人類社會對于野蠻的否定過程。文明是在文化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才發生的。文化的發展促使文明產生是基于兩個條件:其一是城市國家的出現;其二是文字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于文獻記錄是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從人類社會演進的角度看:文化是包括文明在內的大概念,文化可以分為前文明社會階段和文明社會階段。從民族國家的角度來看:在文明社會階段,文化是用來判定文明社會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重要元素之一,構成文明社會的主要內容。從人類文明演進史的角度看: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等構成,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促進社會的共同發展。談及某個文明消亡的時候,既不能把文明等同于文化,更不能用文明社會的文化元素替代文明本身。
中華文明展現了中華民族長期奮斗創造的文化精品和智慧結晶。中華文明既以獨特的華夏文字、精美的青銅工藝、精巧的建筑雕刻、雄偉的萬里長城以及“四大發明”等物質文明的形式保存至今,也以諸子百家、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繪畫散文、小說戲曲等思想文化經典經久流傳,更有自然觀宇宙觀(天人關系)、人生觀價值觀(群己關系)、社會觀歷史觀(古今關系)中,充滿了哲學智慧和人文精神。這些文化瑰寶反映出中華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智慧和創造,體現了當時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創造成就和文明發展程度。在這種意義上,中華文明見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滄桑巨變,塑造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中華民族精神,形成了中華民族艱苦奮斗、奮發有為、不屈不撓、生生不息、繁衍壯大的歷史發展脈絡。
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強調要尊重歷史、研究歷史,確立歷史思維,多次對中華文明的重大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作出深刻闡述。高度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明確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兩個結合”的重要論斷。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痹陂L期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文明早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起,共同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二、關于弘揚中華文明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
(一)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2019年9月30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上強調: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边@是對中華民族創造的中華文明的高度自覺和高度自信。只有建立在自覺和自信的基礎上,才能回答我們從哪里來、現在在哪里、將到哪里去?
東學西漸的一千多年的歷史,中華文明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中獲得了豐富營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絲綢之路的開辟,法顯、玄奘西行取經,鄭和七下遠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事例。
中華文明為什么能夠歷經五千多年演進,綿延不斷,并與時俱進?因其具有吸納包容異質文明的能力,每當遭遇到由社會危機引發的文明危機,中華民族能依據時代和社會的變遷,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革故鼎新,通過文明內部的自我批判、自我改造從而實現文明的創新發展,以及文明形態的更新與創造、中華文明由古代形態向近現代形態轉換。
中華文明具有開放包容的特征,歷史上儒、釋、道互相融會,形成了以儒為主導,道、佛為輔翼的多元一體的文化價值取向,數千年來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生活習俗,以及情感與愛好,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共同鑄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吸收西方文明成果,傳承中華文明智慧,不斷實現理論上的創新發展,開辟21世紀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不斷開辟通往真理的道路,這也是為什么馬克思主義能夠改變中國、中國能夠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原因所在,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明之間雖有區別,但共同的思維特征使得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的深度融合具有可能性和現實性。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才能使中華文明煥發出極大的活力。
(二)研究闡釋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
強調:“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span>
2017年1月18日,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指出,中華文明歷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中國《孫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書,但其第一句話就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義是慎戰、不戰。幾千年來,和平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刻進了中國人民的基因里。
中華文明“以和為貴”的傳統價值觀在國際關系中具有永恒魅力。溶化在中國人民血脈之中的和平思想,與全世界愛好和平的民族和人民是一致的,也是與世界上幾大文明共同分享的價值觀追求。中華文明“以和為貴”的價值觀,通過文明對話、平等互鑒,共同推動世界享有永久的和平發展。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中國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這一點。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是包括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民族實體,并不是把56個民族加在一起的總稱,因為56個民族已結合成相互依存的、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在這個民族實體里所有歸屬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形成多元一體格局有個從分散的多元結合成一體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必須有一個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漢族是多元基層中的一元,由于他發揮凝聚作用把多元結合成一體,這一體不再是漢族而成了中華民族,高層次認同的民族。高層次的認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不同層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展原有的特點,既多元又一體。民族融合是因為文化融合。民族融合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文化的凝聚力。